医疗机构制剂:传统与创新的健康守护者
——从院内“小药房”到医疗“大未来”
医院中药制剂开发的意义
医疗机构制剂可以满足临床特殊需求,填补市场空白,有利于个性化治疗,针对罕见病、儿童用药、肿瘤辅助治疗等特殊场景,解决临床用药难题;医疗机构制剂弥补供应链短缺,医疗机构制剂(如院内协定方、经典名方改良)成为传承中医药特色的重要载体,推动临床科研转化,有利于真实世界数据积累,为后续新药研发提供依据。
一、医疗机构制剂:临床需求的个性化解决方案
医疗机构制剂,是指医疗机构根据临床需求自主研发、生产并仅限于本院或指定医疗机构使用的药物制剂。其历史可追溯至古代药房,现代医疗机构制剂则起源于20世纪,核心价值在于填补市场药品空白。例如,某些罕见病、专科疾病或特殊剂型药物因市场需求小、研发成本高,药企不愿生产,而医疗机构制剂能以小批量、定制化方式满足临床急需。
二、现状:机遇与挑战并存
1. 当前优势
剂型多样:涵盖口服液、片剂、膏剂、栓剂、气雾剂等。
高效灵活:配制周期短,可快速响应突发需求(如新冠期间四川省的“新冠1号”、“新冠2号”、“新冠3号”)。
成本优势:相比商业化药品,医疗机构制剂因免去流通环节,价格更低廉,例如四川华西医院的“银黄平喘喷雾剂”直产直供、医保直达,广受患者好评。
2. 发展困境
硬件落后:多数医疗机构制剂室设备老化,洁净度不达标,手工操作比例高,影响质量稳定性。
管理短板:人员知识更新慢,检验技术薄弱,部分医院甚至临时外聘人员参与生产。
政策限制:严格的生产标准(如GPP、GMP)导致部分医院因资金不足被迫停产,经典制剂逐渐消失。
三、政策支持:中医药发展的“加速器”
近年来,国家大力推动中医药振兴,医疗机构制剂迎来政策红利:
简化审批: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的“芪附强心膏”,基于清代《医林改错》方剂改造,备案后3个月即实现规模化生产。
医保覆盖:多地将院内制剂纳入医保支付,例如四川省将2867种医疗机构制剂(中药制剂854种,藏药制剂1831种,西药制剂182种)纳入医保支付范围,大大降低了个人自付比例,减轻患者负担。
鼓励创新:2025年《政府工作报告》明确支持中医药现代化,推动经典名方开发与生产工艺升级。
研发激励:支持医疗机构与药企合作,推动制剂向新药转化(如“妇炎康复颗粒、 秦威颗粒”等均源自华西医院院内制剂)。
四、研发:从经验方到现代化突破
医疗机构制剂的研发紧密结合临床需求与科研创新:
1. 经典名方的现代化转型:四川省在经典名方现代化转型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,通过政策支持、平台建设和产学研合作,成功推动了多项经典名方转化为医疗机构制剂。例如西南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的“蛭龙活血通瘀胶囊”、南充市中医医院的“损伤初期口服液”、成都市中西医结合医院的“六子明目胶囊”等。
南充市中医医院将上世纪90年代名老中医临床验方优化升级研制出中药制剂“损伤初期口服液”,通过临床验证推动疗效量化。
2. 产学研合作模式:高校、医院与企业联合攻关,推动制剂标准化。例如西南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的“蛭龙活血通瘀胶囊”通过校企合作实现技术转让,年均服务患者超20万人。
3. 剂型创新:传统汤剂逐步向颗粒剂、贴剂等现代化剂型转型,提升患者依从性。
五、未来:标准化、创新化与国际化
1. 标准化生产
推进中药饮片与制剂的标准化,例如颗粒剂、配方颗粒的工艺统一,确保质量可控。
2. 创新驱动
3. 政策与市场协同
普思生物:医疗机构制剂研发的“全链条赋能者”
作为国家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,普思生物品凭借以下核心优势,成为医疗机构制剂的首选合作伙伴:
生产和调剂:提供医疗机构制剂委托生产和省内调剂相关服务。
结语:小制剂,大健康
医疗机构制剂不仅是医疗体系的“补位者”,更是传统医学与现代科技交融的试验田。在政策支持与技术创新下,这一领域正从“小而散”走向“精而强”,未来有望成为普惠医疗的重要支柱。选择医疗机构制剂时,患者需结合医生建议,关注质量与适应症,让这些“量身定制”的药物真正守护健康。